经济学专业介绍
1.专业定位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作为应用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塑造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处理,能够与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实现零对接。
2.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素养,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备对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能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研究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3.培养规格
经济学专业学制是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1)毕业标准:经济学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在校期间,在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要求,取得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最低159总学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取得7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必须修读自然科技类课程)。
(2)学位要求:符合学校关于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条例要求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3)知识能力要求:
①学生能解释各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金融、财会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②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其他实际经济工作的能力;
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④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课程体系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现实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在完备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理论教学、实训课程和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由基础理论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应用经济学模块、经济分析技术模块四大课程模块构成。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政治经济学、数字经济概论等;经济管理模块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国民经济核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模块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投资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经济分析技术模块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Python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实训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发与专业匹配的实训课程。同时,立足区域发展特色、依托企业优势资源,构建高水平实践实习教学课程,包括见习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多个实践环节。
5.师资队伍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良好、综合素质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在经济学专业专职教师队伍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25%,中级职称占比50%,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25%,硕士及以上学位者达到100%。专业背景涵盖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环境经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专职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合理,可以承担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并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专职教师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科研,逐渐积累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前沿视野。
6.教学条件
(1)专业实验室
结合经济学专业特点,依托学校高水平的经管实验中心,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涵盖了四年的高质量的经管实训教学。学校经管实验中心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于A9栋,共5层、总面积7800 m²,为高水平的实训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实现全方位(金融业、工商业)、全功能(人财物、供产销)的管理模拟和实训教学。中心分为创业园区、工商业区和金融业区三大部分,形成多专业、跨学科相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平台。中心已建成实验实训室31间,可同时满足 1200人进行实验实训,其中,A9-401为经济学专业实训室
(2)专业图书
经济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专业学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图书、专业学术期刊和相关数据库资源。截止目前,经济学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迅速,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
学校每年预算中都含有专业图书资料的购置经费,目前馆藏图书总计30.78万册,中文期刊55种,各类数据库13种。近4年经济学的专业图书资料经费投入达135.25 万元。
(3)实习基地
为满足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实习教学要求,建立了以广州地区为主,逐步向周边发展和延伸的校外实践实习的企业资源。目前,总共建立了涵盖金融机构、高新服务业、高科技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共计56家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专业的实践实习教学。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9家,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专业的实践实习教学;高科技企业、高新服务业以及社会团体等共计47家,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见习实习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形成完善的校外实践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实施机制,打造素质过硬、水平一流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并不断深化合作,形成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的协同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