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烈 欢 迎

莘 莘 学 子

报 考 经 院

经济学院团委、学生会

经济学院招生咨询QQ群

你所在位置:   首页  招生就业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坎
发布者: 禤元熙 发布时间: 2015-03-09 访问统计: 36

* 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是大势所趋。
* 比尔·盖茨说:“在我的公司里,我更愿意雇佣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不受眼前因素左右的雇佣政策将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
* 大学生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人才市场上被企业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近90%都是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出现令人尴尬的"疲软"状态。这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一种新型的人才观。

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买方市场下的新趋势

   对工作经验的普遍要求是从近年开始的,目前几乎有90%的企业都提出这项要求,连招聘推销员、业务员都要求工作经验。一般的职位都要求有3年的工作经验,最普通的业务员都要求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中高级人才则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招聘市场是买方市场,谁都希望使用现成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问题是全球普遍性的问题。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各国的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在发达国家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是常见现象。比如在美国,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指出,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还有20%的学生认为,经济不景气才是工作难找的罪魁。我国近两年来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增幅有限。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2002年145万毕业生中将约有44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在这种买方市场的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有较大的挑选人才余地,自然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是学用脱节。目前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发展迅猛的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知识老化,学用脱节,使企业对刚从高校出来的就业者的职业技能缺乏信心。

  三是观念。由于急功近利的用人观念的影响,使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往往表现出“现得利”、拿来就用的短视行为,更喜欢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而很少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引进高层次的大学毕业生,下大力进行系统培训,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


用人单位:正确看待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的拦路虎,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大学生求职简历上那眼花缭乱的实践经验所迷茫。对此,我们应当作全面的分析,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是从青苗开始有利于培养忠实的员工。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是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没有经验,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框框的束缚,这是创新的宝贵品质。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欢迎大学生前来就业,并将他们铸造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以此来培养忠实的员工,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战略。经验表明,大部分人对第一个接纳自己的单位心存感激,尤其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接纳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温暖他们的心,并按企业的发展要求提高他们的技能,丰富他们的经验,企业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应该看到,大部分的工作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去做,就是要看用人单位有没有一双慧眼和社会责任心,积极引进大学生前来创业。企业还应该看到,那些经验丰富的流动人才,也是善于“跳槽”的人,怎指望成为企业忠实的员工!

  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企业用人,各有各的高招,有的抢青苗,有的收熟稻。只有不拘一格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经验丰富的外企向来喜欢放长线、钓大鱼,他们用来吸纳优秀人才的策略往往能出奇制胜。比尔·盖茨说:“在我的公司里,我更愿意雇佣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不受眼前因素左右的雇佣政策将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微软招的是人,然后培养成才。我们的企业观念陈旧,没有形成独到的企业文化,喜欢随波逐流,缺乏充满智慧的独立见解,于是,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潮流,进高学历的人才成风,全然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唯恐赶不上时尚!由于现在用人单位盲目看重工作经验也造成了一些负作用,为迎合社会需求,很多学生只好牺牲更多的学习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或去打工,以积累用人单位看重的工作经验,并形成一定的套路:新生进校的第一年都要进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大二开始都要去做家教或推销的工作,而且最后在求职时还要夸大自己的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一些“创作”。严峻的现实逼着人们作假,想尽办法去夸大自己的实践经历,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以期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却将最宝贵的诚信品质丢在一边。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难以辨出真伪,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三是工作经验有其局限性。事实上,无论你的工作经验有多么丰富,在你进入一个新企业、新岗位时,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才能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当然,积累经验本身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但如果因此耽误了学习,则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因为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相比,他们的主要优势在于知识,在于能很快适应各种新环境的素质和能力,而不在于经验的丰富。


大学生:正视现实,积极迎接挑战

  目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已是就业的大势所趋,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迎接挑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是未雨绸缪早定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作、考研、出国,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三种选择。对自己作何种选择,必须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否则就会手忙脚乱。有些学生,在几次招聘会上碰了壁,便觉得还是继续读书好,准备考研。仓促复习了一段时间,没有考上。看看一些同学准备出国,又动心了,但留学必须的一些考试都没去考,又后悔了。转而又想找工作,却发觉此时已经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因此,面对多元化的选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有备无患。

  二是改变就业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的教育,对社会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调整心态、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现实,需要在心理和对未来的预期方面,都做出适当的调整。虽然我们早就不提毕业分配这种指令经济的字眼,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还没走出这一误区,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尽管择业时是双向选择,但对工作经验为零的大学生来说,选择的自由更多在用人单位一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切忌将择业过于理想化,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需要给自己切合实际的定位。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在美国一个专门为毕业的大学生服务的网站进行的民意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只要有活干就好”。“找工作的人是活就干”已是普遍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一切从零开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再择业”,况且早期的人生磨砺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一切要重新开始,第一个工作也许不是理想的,但它开始了你迈向理想的第一步,实现零的突破至关重要,也是人生成功的一半。

  三是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需要才是决定培养何种人才、又如何培养的标准。既然学成以后要到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又怎么能一味地在学校死读书、读死书呢?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促使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缺乏工作经验的缺陷。以往大学在教学观念上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知识只停留在考试的层面,的确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大一、大二起就有正式的课程安排。现在大学生中流行考取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汽车驾照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自觉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和社会人才观念的变化积极举措。2002年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2001年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通信与信息技术等15个职业的高校职业资格鉴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2002年初上海大学生就业签约率比往年偏低,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签约率达到100%。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之一。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和教育部已联合发文,要求所有用人单位看“两证”。认证不是目的,而是促使学生由单纯的死读书,转向能力、素质的提高,促使其对综合素质能力拓展认识上的提高。许多在校的大学生也利用假期打工,希望通过增加这一经历给文凭增加一点分量。没有实习过的学生,在同学中多少会被视为“幼稚”,或“不了解社会”,找工作时会因为没有起码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竞争力。实习也使学生知道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眼高手低的弱点。当然,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实践可以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二者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不可偏颇。学校应该对大学生打工予以引导,加以规范,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四是要看到主流趋势的光明前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增加45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涉外职业需求全面复苏。英语成为对外交流的通用语言,计算机则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手段,所以,今后大学毕业生这两项能力一定要过硬。预计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会逐渐走俏,对近年来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涉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可能大幅度上升。但传统专业,如历史学及考古专业、基础教育学、物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一时难有大的改观。这也为国内各大院校的专业设置敲响了警钟,学校专业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应看准市场,有的放矢。我们应该看到,加入WTO后国内各企业面临巨大的商机与挑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新产品、增加科技含量、走“科技兴业”之路,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当然对大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已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往年英语四级的标准变成了英语六级,计算机市内2级变成了计算机国家2级;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简历,或进行英语对话;不少企业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有的则直接以高薪纳高才,如解决研究生的户籍和房子、一次性付安家费等。因此,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是好的,大学生仍是最有竞争力的就业群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球公认的最广阔的舞台,而且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中的舞台,只要有真本领,何患没有用武之地!

  总之,对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是难能可贵,但最根本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前途似锦,若再有工作经验则是锦上添花。